
吳道揆
想做慈善?比起捐贈,現在影響力投資正夯!
全文詳見 想做慈善?比起捐贈,現在影響力投資正夯!
銀色大門
奔跑吧!石虎| 全新長輩溫飽公益計畫登場
全文詳見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ilvergate.delivery.for.elders/posts/1263111104166394
張介凡
綠能公益平台「Light Donate」 幫助NGO穩定發展、走得更遠
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,不過仍有NGO團體不但受到的影響甚小,還可以貢獻己力幫助他人,像是「社團法人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」以及「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」。他們與其他NGO團體不一樣的地方,除了主要創辦人最初的計畫詳盡紮實,更重要的是他們提前看見長期穩定捐款的重要性,因此在「活水影響力
吳道揆 烏仕明
想用投資做好事?普羅大眾也可以參與的影響力投資
每次演講影響力投資的相關主題,幾乎都會有人問:影響力投資同時追求既有影響力、又有投資利潤,非常有意義,也符合我的價值觀。那我怎麼參與投資呢?可以明天就開始嗎?
我有時反問,那你要不要去西非建學校?或到印度蓋醫院?
這當然是玩笑話,但也顯示了普羅大眾要以投資實踐自己的價值觀,並
整理/社企流編輯室
線上借貸結合影響力投資首登場!百萬資金支持石虎友善生態圈
LnB 信用市集今年 5 月與「活水影響力投資」系列的四號基金「晨星活水影響力投資基金」合作,重磅推出「LnB 永續影響力投資計畫」,運用金融科技媒合影響力投資基金及其他理念相投的微型借款人,以借貸的力量,協助食農產業的貸款人發揮可持續的社會影響力。
黃維萱
完備台灣環境,讓影響力投資入法:產官學研齊聚初擬政策指南
4 月 10 日午後,一群有心讓社會更好的人們,齊聚在板橋希爾頓飯店,熱絡地交流對於影響力投資 (Impact Investment)的想法。這是第四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的「高階圓桌論壇:影響力投資政策指南」現場
洪綾襄
B型企業認證推手 成立影響力投資協會 張大為幫企業評分 也引領投資新風向
「其實不管是在中華徵信所、做B型企業(共益企業,Benefit Corporation)到現在,我都是在做同一件事—幫企業打分數、鼓勵真正的好公司,也把披著羊皮的狼抓出來。」剛成立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的張大為笑著說。2017年,張大為將深耕台灣企業徵信50多年的家族企業—中華徵信所
蘇郁晴
影響力與獲利只能擇一?專家解析亞洲影響力投資的發展與機會
近幾年,我們常能從國內外媒體版面上看見這個名詞——影響力投資。究竟什麼是影響力投資呢?
根據「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」(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, GIIN)的定義,影響力投資能同時追求投資報酬,與對社會和環境的正面效益。它以投資標的對聯合國永
梁玉芳
跟隨你內心的呼喚,一起走吧!讓社創成人生選項----專訪School 28
如果年輕的史懷哲生在台灣,已擁有神學、音樂、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,如此頂尖人才,卻一心想要去非洲行醫濟世。他的父母會有什麼反應?
最可能的情節是:「你這樣會餓死。」「買不起房子了。」「以後怎麼養家活口?」
許多優秀人才都在上述或以上皆是的理由之下,追求物質報酬的安穩,壓抑內
鄭志凱
勿忘初衷、心懷喜悅:一間影響力創投的自我期許
亞馬遜西雅圖總部有一棟大樓,樓名是「第一天」(Day 1),創辦人貝佐斯的辦公室就在這棟樓裡。名為「第一天」,倒不是貝佐斯飲水思源,而是他鞭策全公司上下要把每一天當成「第一天」,昨天的成功必須推翻,創新的速度不能減緩,未來的潮流要勇敢擁抱。公司一旦進入第二天(Day 2),人們開
吳道揆
影響力投資:永續大業的最後一塊拼圖
美國影響力投資國家諮詢委員會(NAB)於2014年,首度刊出了他們的影響力投資報告《Private Capital, Public Good》。其副標題是:「有智慧的聯邦政策如何加速推動影響力投資,並兼論其急迫性」(How Smart Federal Policy Can Gal
郭潔鈴
全民參與影響力投資!專訪唐鳳:花錢的同時,也是買個想像空間
當全球經濟壟罩於疫情陰影下,「影響力投資」(Impact Investing)逆勢崛起,吸引眾人的關注目光。由於短期經濟前景不明朗,人們更傾向將視線放到長久的將來,追求永續價值。
高捷
展望台灣影響力投資發展——專訪陳一強:今日的社會創新,就是明日企業的日常
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認為,台灣社會企業發展,歷經建立認知、擴大規模,如今邁入 3.0 階段——「影響力投資」。
自 2007 年,首家社會企業創投「若水國際」將社會企業一詞引進台灣,大眾開始認識「社會企業」這個新名詞。
而後幾年來,社會創新創業如雨後春筍般逐漸蓬勃發展,
吳道揆
讀《正義》思辨資本主義的核心:亞里斯多德如何看待影響力投資?
在亞里斯多德眼中,資本主義能否公正的處理「應得」與「實得」?就算能夠,在康德看來,是否已然正義?講究平等的羅爾斯是否會給我們拍拍手?或者自由主義派的學者及政治家對這個題目根本不屑一顧?大師傅利曼的「股東資本主義」難道錯了嗎?而邊沁是否會忙著頒發資本主義萬萬歲的獎盃,來慶賀影響力投
吳道揆
5 分鐘讀懂「影響力投資」與「 ESG 投資」的異同,了解促進社會正向改變的投資趨勢
如何讓投資大眾分辨得出:影響力投資與 ESG 投資的異同?在 ESG 鋪天蓋地而來,已成顯學的今天,怕我們影響力投資淹沒在 ESG 裡,發揮不出「影響力」。
既然都叫 XX 投資,那差別一定在 XX。讓我們先把這部分差異區別出來:
ESG vs. 影響力
鄭志凱
獨角獸、駱駝與台灣新創──景氣越艱困,企業越需要韌性
過去 10 年,整個新創和創投圈像是在英國舉行的「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」,一場賽車嘉年華會。創投捧著大把資金追逐創業者,創業者一路油門踩到底,連彎道都要超車,人人爭先成為下一隻獨角獸。
這些年來,全世界雖然打造了 500 家以上的獨角獸,但這些
盧奕昕
「賺錢」與「影響力」之間如何平衡?活水影響力投資陳一強:執行力是成長的關鍵
2006 年,孟加拉經濟學家穆罕默德.尤努斯(Muhammad Yunus)透過社會企業推動「無貧世界」的理想,讓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,也讓世界對社會創新企業愈發關注。尤努斯為實踐「小額借貸」、「小額金融」而開辦孟加拉鄉村銀行,致力由下而上的公民運動,透過微額貸款扭轉孟加拉將近
鄭志凱
穿越個人與社群、自利與利他的天險
沒有人不嚮往自由,過個無拘無束、不受牽絆的日子。然而現實生活裡,自由只是天邊彩虹,多數人不是在物質上多所欲求,就是精神上架著一個難以逃脫的無形枷鎖。少數人雖然高度自覺,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,物質上無忮無求,然而無論多麼清心寡慾,無人可以自給自足。人人都活在一個綿密的社會關係網裡,
鄭志凱
地方創生的五個思考
「地方創生」這個源自日本的詞彙,來到台灣後毫無水土不服。四個字一入眼,就給人一種溫暖親切、充滿生機的聯想。去過何培鈞「天空的院子」的人,再接觸到他創設的「小鎮文創」,或是聽說過日本佐賀縣武雄市,雖然只有5萬人口,卻跟蔦屋書店合作重建武雄市圖書館,每年居然吸引了100萬遊客,更不免
鄭志凱
這股溫柔的力量,人類需要!
她今年55歲,跟世界首富比爾.蓋茲結婚25年。25年裡,她扮演了3個角色。先是微軟的高階主管,在比爾手下掌管1,700名員工,婚後只繼續了兩年時間,因懷孕而辭去工作。接著她在家庭裡扮演全職的母親,7年間生養了3個子女,在家庭中擔任時間警察,全家出門時,不時需要督促比爾丟下手中的書
鄭志凱
你渴望的,是哪一種影響力?
文字只是一個符號,無法完整表達概念的全貌,因此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,往往不能形成一對一的關係。例如中文裡的「心」,翻譯成英文有時是mind,有時是heart。而英文裡的train,中文有時是「火車」,有時是「訓練」。
有兩個常用的英文單字 ,influence以及impact,意
文:章凱閎|攝影:林辰鍵、賴偉甄
鄭志凱X王榮文 | 當文創遇上創投家 | 華山會客室
文創,是美學與經濟學的交互作用。如何打造文創品牌,成就一個時尚產業鏈,不只是稍縱即逝的消費熱潮?本次華山會客室邀請縱橫美中台創投界、國內最懂創新創業的大師之一鄭志凱,替台灣文創產業把脈,也分享創投如何成為文創產業加速器。

吳政澔
當投資跟行善成為同一件事
古語說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,勉勵我們富達之時應當回饋社會。賺大錢和做好事是不少人的人生目標(筆者也是),因此海內外功成名就後轉身投入慈善公益的人物比比皆是。例如知名的比爾蓋茲基金會,是由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創立,他退休後將個人財富投入公益事業,從世界首富轉為世界首善。不過
鄭志凱
……終於找到了錢。然後呢?
除了個人工作室或微型企業,大部份人創業都需要資金。家世顯赫的人不說,創業者找錢真是很難,比找人生伴侶更難。 兩性找對象,世界上男與女供與需各一半,只要兩人情投意合就能成局。而當今夢想創業的人多,投資人少,供與需先天不平衡。創業者面對這些素昧平生又心存懷疑的投資者既要動之以情,還要
整理/社企流編輯室
林以涵 X 陳一強對談(下):台灣社企的下一個十年——如何從制度面建構完善的社企生態系?
社企是一種精神,不應成為道德檢驗的標準
我:對於社企,大眾有許多種看法。有人認為,社企是政府和非營利部門較無效率的解方,有人則認為應該「去社會企業化」,也就是回歸企業經營本質、不該販賣愛心。請問 Ray 關於「受限於社會企業一詞」的觀點,您認為「社企」一詞帶來哪些限制?背後成
整理/社企流編輯室
林以涵 X 陳一強對談(上):台灣社企的下一個十年——從倡議走向結構變革,公私部門如何因應?
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:
2007 年,首家社會企業創投「若水國際」(以下簡稱若水,註一)將「社會企業」一詞引進台灣,在民間掀起一波討論熱潮,大眾開始認識社企這個新名詞,若水成立前便已存在、具有社企精神的組織——從合作社、具自營收入的非營利機構、到以改善社會問題為使命的公司等,逐

鄭志凱
做好事又能賺錢,有這等好事?
進行財務投資,無非是追求投資報酬。凡投資必有風險,只是大小不同。由於現代資本市場上資訊相對透明,資金可以在不同的投資標的間自由流動。想要獲取高報酬,就難免承擔高風險(例如高槓桿做房地產投資);不想承擔過高的風險,就只好接受低報酬(例如定存)。
因此,產生了資產配置(asset
鄭志凱
想創業,該如何寫投資說帖?
對創業者而言,最痛苦的任務大概是找錢。然而對公司成敗最具關鍵的任務,也是找錢。找錢不只要找到足夠的資金,還要能找到可以協助公司在成長過程中一路突破瓶頸的投資人。
新創公司既無收入,甚至沒有產品,如何能說服投資人拿出大筆資金?雖說得靠團隊、技術、創新和市場潛力,但要把這些材料拼
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吳碧娥
獲利不再是唯一目的!公司法有望為社會企業修法
隨著大量社會企業的興起,運行多年的公司法也到了應該全面翻修的階段。根據現行公司法規定,公司必須以「追求營利」為最大目標,社會企業若不將獲利擺第一,只要有股東對公司提告,法院通常是以股東利益為判定標準,公司負責人恐因此違反義務的標準。由產官學共同組成的「公司法全盤修正修法委員會」,
vTaiwan開放政府討論平台 陳一強
公司法:社會企業 / 社企型公司法制設計 : 哪種立法方案,較適合社企經營需求?
大家新年好!很高興諸位先進前輩對於修公司法第 1 及23條已有初步共識,這或許是行政院「社會企業行動方案(103-105年)」去年底功成身退之後,雞年開春以來最大的成就之ㄧ,非常感謝vTaiwan平台!
至於是否制定專章/節各有高見,我個人贊成制定專章/節,但須低密度管理(非
鄭志凱
若失業率長期高於10%,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安全網?
公司是掌握現代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組織型態,全球至少有2/3以上的GDP由公司創造。公司既為股東創造利潤,也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,兩者都為國家增加稅收,因此公司既是經濟活動生產面的引擎,也是分配面不可缺乏的樞紐。
依現在全球公司法的規定,公司的使命在為股東賺取最大的利益。但因為公
陳一強
鬆綁社企型公司 激發巧實力
七月一日立法院舉辦了一場「公司型社會企業公聽會」,出乎意料竟然滿場,核心議題在探討是否應立法給予「公司型社會企業」新的組織型態? 「社會企業」可以不同法定組織型態存在,如:基金會、協會、機構、合作社或公司,因此並不適合用法律予以規範。但其中有一類「公司型社會企業」或稱「社企型公司
楊家彥
企業的社會價值該如何衡量?
想評估一家企業經營狀況,我們已習慣先看財務報表,有了初步了解之後,再視需要進一步蒐集財務報表所未呈現的重要資訊。試想,如果沒有財務報表,或有財務報告卻沒有統一財會標準,我們要再耗費多少心力來搜集與查證企業相關資訊,才有把握進行決策?
當前主流經濟活動已有發展相對成熟且沿用已久
侯勝宗
社會企業為何會興起?
有一則關於小朋友的對話。一個6歲的小男孩不預警地親了一個5歲小女孩的臉龐,讓這位小女孩嚇了一跳。5歲的小女孩害羞地對小男孩說:「你是認真的嗎?」6歲的小男孩則一臉微笑的說:「放心啦,我們都不是3歲的小孩子了!」
是的,如同上述小男生與小女生的對話,在社會科學知識系統中,組織
楊家彥
社會影響力投資──社會企業的「階段性共創夥伴」
國民儲蓄(National Saving)是經濟社會進步的「通關密語」。一國就業人力所創造的生產價值,扣除生活所需的積累,若能有效強化生產力,厚植創新能量,以及未來人力資源的增長,即使人口持續增加,人均所得與生活水準仍能不斷提升。
記者林信男、徐珍翔
兼顧營收與利益共享 B型企業將成未來主流
賺錢不再是企業的唯一價值!追求獲利並兼顧環保、員工福利、社會責任等多元價值的「B型企業」,正悄悄崛起。
「B型企業」(Benefit corporation,簡稱B Corp)是對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,卻忽視環境保護、顧客與員工權益的反思。想成為「B型企業」的公司,必須先針對公
楊家彥
社企發展的第一線與第二線
這些年遇見好幾位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台灣年輕人,在大家忽略的所在,持續不斷嘗試解決多數有權有資源的人認為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。不少這樣的年輕人有極為出色的創意、執行力和毅力,相信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可以有脫穎而出的機會。但基於對人、對社會的關懷,他們卻選擇了一條金錢報酬有限、人跡罕至的
楊家彥
影響力衡量也能「跳蛙」嗎?
兼容經濟(Inclusive Economy)追求經濟活動中全體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平衡或調和,而無論社會企業或 B 型企業都是站在第一線用事業經營嘗試達成多元社會目的的主角。若套用社會經濟模式(Social Economy)的說法,則是事業組織追求多元社會價值(Social Val
楊家彥
社會企業與兼容經濟
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國際共識,是走向創新、永續、兼容的價值。或許大家對創新(Innovation)、永續(Sustainability)這兩個名詞已相當熟悉,但經濟兼容(Economic Inclusiveness)過去較少被主流經濟發展思潮所討論,一般人對此相對陌生。本週先簡